蟑螂的生態習性
蟑螂的演化歷史可以追溯到3.5億年前的石炭紀,那時地球上的氣候與環境與今天完全不同。蟑螂祖先的基本形態與現代蟑螂相似,億萬年的演化並未讓這些活化石的身體結構發生太大變化。這種相對穩定的形態是由於牠們已經非常適應地球上的多種環境,不需要大幅進化即可生存。
扁平的身形、極強的適應能力、雜食性與強大的繁殖力,這些特徵使得蟑螂能夠在長達數億年的時間裡存活下來,並且在現代社會中依然是令人頭疼的害蟲。
蟑螂的感官系統
蟑螂的觸鬚和剛毛是牠們最重要的感官系統,相當於人類的眼耳鼻手,上面佈滿了感應化學物質的受體,能幫助牠們感知周圍環境和氣流變化。這使牠們能夠在垃圾桶、下水道和廚房等各種環境中覓食,並能幫助牠們迅速發現同類留下的化學訊號。蟑螂也能透過這些感官偵測到環境中可能存在的威脅、有毒物質和天敵的氣味,使蟑螂能快速避開危險區域。
- 觸鬚:主要負責氣味、氣流感知及環境探索。
- 剛毛:負責觸覺、振動感知及行走平衡。
這兩種感覺器官相輔相成,幫助蟑螂在各種環境中更靈活地生存與適應。
觸鬚(Antennae)
主要負責氣味、氣流感知及環境探索。
蟑螂的長觸鬚可幫助提升感知範圍和靈敏度,在黑暗、狹窄的環境中,不用貼近物體也能用觸鬚探測路徑或障礙物。觸鬚的長度也能讓蟑螂的嗅覺受體的表面積增加,使蟑螂能更有效的偵測到空氣中的化學訊號,幫助蟑螂尋找食物、偵測費洛蒙以及識別周圍環境中的威脅。
除此之外,蟑螂還能透過觸鬚感應到空氣中的微小氣流變化,讓蟑螂在躲避危險時能迅速做出反應。
剛毛(Setae)
負責觸覺、振動感知及行走平衡。
蟑螂腿部及尾部的刺毛叫做剛毛,能感知與物體的接觸、地面的質感或微小的振動,時時感受周圍的環境變化。
蟑螂腿部的剛毛也能增強蟑螂在垂直或不平滑表面上行走的抓地力和穩定性,讓牠們能輕鬆攀爬各種不同材質的表面。
眼睛
蟑螂有2個單眼和2個複眼。
蟑螂的複眼和單眼之間具有統整性的調節功能。複眼位於頭部兩側,主要用於感知空間和分析立體結構。單眼位於觸鬚的基部、中間偏上的位置,主要用於感知明暗並幫助調節避光反應的生理功能。
但在無光的環境中活動時,仍是以觸角的擺動為偵測周圍的狀況的主要方式。
蟑螂的弱點
蟑螂的適應力強、繁殖力也強,但也有很多可以幫助抑制蟑螂活動的因素,除了保持環境衛生、定期清除垃圾等基礎清潔措施以外,以下這些也是蟑螂常會選擇避開的情況:
光線與震動
蟑螂對光線、震動及噪音都很敏感,因為蟑螂有一對視角近360度的複眼可感受的環境的光線,環境的變化會促使蟑螂尋找掩護或避開危險源頭,以保護自己免受威脅。
乾燥環境
大多數的蟑螂都需要有水源來存活,尤其是德國蟑螂對濕度依賴很高,乾燥的環境會讓牠們感到不舒服。雖然蟑螂可以在沒有水的情況下存活一段時間,但長期缺水仍會影響牠們的生存和繁殖。
但也有部分例外,如棕帶蟑螂就屬於比較耐旱的種類,不受濕度影響。
化學忌避劑
某些精油或清潔劑等化學物質對蟑螂也有驅避作用,如檸檬香茅、尤加利、茶樹精油等,可在蟑螂出沒的地方噴灑,使精油味道持續停留在該處,這些氣味能夠干擾蟑螂的嗅覺,讓牠們感到不適或混淆方向,從而遠離這些氣味來源。
低溫環境
蟑螂通常偏好溫暖的環境,當溫度下降至15°C以下時,牠們的活動會減少甚至停止。
整潔的環境
蟑螂依賴食物殘渣、油脂和垃圾生存,當環境保持乾淨、無殘留食物時,牠們難以找到食物來源,也會避開這樣的地方。
很多網路分享會提及「蟑螂害怕整潔的環境」,其實蟑螂不是直接「怕」清潔的環境,但清潔的環境通常沒有提供牠們所需的食物和藏身處,這使得蟑螂不容易在這種環境中生存和繁殖。
蟑螂的四大特性
群聚性(Gregariousness)
蟑螂通常喜歡在群體中生活,牠們的表皮腺體會分泌一種「聚集費洛蒙」,吸引同伴群聚、提供彼此的保護並增強生存機會。在餐飲業工作環境中,就常看到在冰箱或鐵工作檯縫隙夾角有一群的德國蟑螂團結在一起;有時截油槽打開也會瞬間跑出大量美蟑,這都是群聚性的表現。而在遭遇危險時,蟑螂也會分泌「分散費洛蒙」,警告同伴各自散開、避開危險。
趨觸性(Thigmotaxis)
蟑螂的趨觸性使牠們牠們喜歡「胸背緊貼」的感覺,這種行為讓牠們感到安全,減少暴露在開放空間中的風險。在餐飲食品業的環境中,蟑螂最愛躲在物體與物體、牆面或地面之間的狹窄空間中,或是像輪子內部、切菜板下、月曆紙張中、蛋籃內…。趨觸性也能使蟑螂在複雜的環境中摸索方向,例如沿著牆壁或家具邊緣移動,並利用長鬚偵測周邊空間是否有食物或水源。
食糞性(Coprophagy)
蟑螂有吃同類的排泄物的習慣,這是為了回收營養和微生物。蟑螂的消化系統有時無法完全分解食物中的營養,部分營養成分會隨著排泄物排出。為了獲得更多營養,牠們會再食用這些排泄物。這種行為對於牠們在食物有限或營養不均的環境下,具有生存上的優勢。此外,蟑螂排泄物中含有的微生物對牠們的消化和免疫系統有幫助。
食屍性(Necrophagy)
食屍性也是一種資源利用的方式,當食物供應不足時,蟑螂會吃同類的屍體來獲取蛋白質等必要的營養。這種行為也可以減少競爭,因為死亡的同類可能佔用牠們的食物或棲息地。而我們在防治實務上也常利用這個特性:吃下餌劑的蟑螂死去後會被同伴分食,引發連鎖效應,更能有效消滅隱藏在暗處的蟑螂群。
蟑螂的衛生威脅
蟑螂經常出沒於垃圾堆、下水道和其他充滿污穢的場所,隨著牠們在這些地區的活動,病原體很容易附著在蟑螂的體表和足部。當蟑螂入侵我們的生活環境,無論是餐桌、廚房台面,還是食品本身,牠們都會將這些病原體一同帶來。研究顯示,蟑螂可攜帶多達數十種致病菌,包括引發食物中毒的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和痢疾桿菌等。對於日常烹飪和食物儲存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隱患。
蟑螂的傳染病
蟑螂會攜帶多種病原體,並可能傳播多種傳染病。以下是蟑螂可能傳播的幾種常見疾病:
食物中毒
蟑螂攜帶的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細菌會污染食物,導致人們食用後出現腹痛、嘔吐、腹瀉等食物中毒症狀。
痢疾
痢疾桿菌是蟑螂常攜帶的病原體之一,會導致嚴重的腸道感染,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
霍亂
蟑螂可能攜帶霍亂弧菌,這是一種嚴重的傳染病,會引發嚴重腹瀉和脫水,甚至危及生命。
寄生蟲感染
蟑螂可以傳播寄生蟲卵,如蛔蟲、鉤蟲,這些寄生蟲會對人體造成消化系統和營養吸收問題。
肺炎
蟑螂攜帶的某些細菌可能引發肺炎,特別是對免疫力較弱的人群來說,更容易受到感染。
蟑螂本身也是一種過敏源
牠們的糞便、分泌物和身體碎片中含有大量過敏原,尤其是在室內環境中,這些過敏原會隨著灰塵擴散到空氣中,引發過敏反應。對過敏體質者,尤其是兒童與哮喘患者,這可能會引發打噴嚏、呼吸困難,甚至加重哮喘症狀。蟑螂帶來的不僅僅是細菌,還有對空氣品質的無形破壞!
蟑螂會咬人嗎?
這個問題就要討論到蟑螂的咀嚼式口器,這種構造讓牠們能夠咬碎、撕裂和咀嚼各種食物。蟑螂在進食的時候,會先用口器的最前端將食物推進至口中,接著用牙齒狀結構來咬碎和撕裂食物。
蟑螂的口器構造雖然強大且適合咀嚼多種食物,但通常不會咬人。牠們的咀嚼力僅能應付植物、動物組織、垃圾等材質,一般來說並不會主動攻擊人類或咬人。不過,在食物極度匱乏或生存環境過於擁擠的情況下,蟑螂可能會尋找其他營養來源,有些案例曾報導蟑螂會咬人的皮膚,特別是身體暴露的柔軟部分,如手指、腳趾或眼皮等。不過,這種情況非常罕見,且多發生在衛生環境極差或蟑螂數量過多的地方。
更多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