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常見蟑螂種類
蟑螂對餐飲食品業來說可謂頭號公敵,在其他工商服務業裡也是令人厭惡的存在,牠們的存在不僅影響環境衛生,還直接威脅到食品安全。不同種類的蟑螂各有特色與優勢,喜歡棲息的區域也有所不同。
餐飲常見蟑螂
德國蟑螂
Blattella germanica
節肢動物門/昆蟲綱/蜚蠊目/蜚蠊科/蜚蠊屬
別稱 德國姬蠊、德國小蠊
德國蟑螂常見於餐廳廚房內之各處縫隙,是餐飲業的頭號防治害蟲。
牠們在德國被稱為「俄國蟑螂」(Russische Schabe),但在俄國和全球大多數地方,它們都被稱作「德國蟑螂」(German cockroach)。不過根據科學家的研究,德國蟑螂的真正起源並非德國或俄國,而是印度或東南亞地區。
■ 生理特徵
德國蟑螂屬於小型蟑螂,體長約1.3-1.6公分,體型扁平,顏色呈淡褐色或淺棕色。背上有兩條深色的縱向條紋,從頭部延伸至翅膀。牠們的翅膀發達,但飛行能力有限,移動方式主要依靠爬行。
■ 食性
德國蟑螂是完全的雜食性昆蟲,幾乎什麼都吃,但更偏好含油脂的食物,肥皂、膠水及潤滑油也都是牠們的食物來源。其他包括食物殘渣、糖、澱粉、肉類,甚至書本、纖維等含有有機成分的物質也都能取食。在食物匱乏的情況下,牠們甚至會進食同類的排泄物(食糞性)或屍體(食屍性),這種食性讓牠們在各種惡劣環境中都能生存。
■ 繁殖力
德國蟑螂的繁殖力極強,一隻雌蟑螂每次產卵約有30-40顆,且每隔20-30天就會產一次卵鞘。卵鞘在室溫下約需1個月孵化,幼蟲在6週至3個月內達到性成熟。每隻雌蟑螂一生可產出數百隻後代,因此若不加控制,德國蟑螂群體會迅速壯大。
德國蟑螂有一個特別的卵鞘保護行為,雌蟑螂產下卵鞘後,通常會將其固定在腹部的特定位置,這種攜帶卵鞘的行為可以持續約2到3週,在這段時間內,雌蟑螂會努力避免天敵的攻擊,同時提供穩定的環境以促進卵的發育。當卵孵化時,幼蟲會隨即從母蟑螂身邊逃出,這樣的行為使得幼蟲能夠迅速找到庇護所,增強生存機會。
■ 棲息環境
德國蟑螂喜歡潮濕、溫暖且有食物來源的環境,常見於廚房、餐廳、超市、辦公室和居家環境的角落或縫隙中。牠們通常棲息在廚房工作區域、冰箱膠條內、輪腳內縫隙、月曆背面、管道四周、櫥櫃或電器四周的狹小縫隙中,尤其喜歡食物和水源充足的地方。
■ 防治德國蟑螂
實務上以餌劑防治為主,餌劑可在德國蟑螂群聚的區域做針對性的防治,並能有效利用蟑螂的食屍性,將餌劑毒素帶入蟑螂群體、引發連鎖效應。在蟑螂密度過高的環境中,我們也能利用殘效噴灑的方式先滅掉大部分在表面游走的蟑螂,之後再以餌劑防治為長期維護方式,效果快速且能長期保持。
美洲蟑螂
Periplaneta americana
節肢動物門/昆蟲綱/蜚蠊目/蜚蠊科/大蠊屬
別稱 美洲大蠊
常見於下水道系統,為著名的工業害蟲,也是環境衛生的反指標。
美洲蟑螂其實並非原產於美洲。牠們的真正起源地是非洲,隨著殖民時期的貿易船隻,才逐漸傳入美洲和其他地區。
■ 生理特徵
美洲蟑螂是大型蟑螂,體長約4-5公分,顏色為紅褐色,翅膀發達,能夠短距離飛行。牠們的體型修長,具備強壯的腳部,腿上有明顯的剛毛,有助於快速爬行。背部有淡黃的邊緣,頭部前端帶有小型觸角,敏感度極高。
■ 食性
美洲蟑螂也是雜食性昆蟲,牠們會吃任何有機物,包括腐爛的食物、垃圾、書籍、甚至肥皂和皮革。美洲蟑螂尤其偏好潮濕和發酵的食物,經常出現在有發酵氣味的地方,尤其是在下水道和潮濕的廚房附近,污水處理系統和化糞池也都很常見到。
■ 繁殖力
雌蟑螂每次會產下約16顆卵,一生可產下數十個卵鞘。每個卵鞘大約需2-3個月孵化。幼蟲在4-6個月左右即可達到性成熟,壽命約1至2年。繁殖速度相較於德國蟑螂稍慢,但牠們的體型大、壽命也較長,對環境衛生造成的影響和損失也屬常見。
■ 棲息環境
美洲蟑螂喜歡潮濕、溫暖的環境,常見於下水道、地下室、排水管和垃圾堆等地。牠們擅長攀爬,但多數時間在地面活動。美洲蟑螂通常活動於夜間,白天躲藏在陰暗、濕潤的地方,如地下室、水溝內和牆壁裂縫。
■ 防治美洲蟑螂
美洲蟑螂每天的移動距離可達數十公尺,且能適應各種複雜的環境,防治實務上會以外圍的水溝定期做熱霧空噴為主。室內若有孳生情況則先以殘效噴灑滅掉表面可見的群體,再使用少量餌劑和蟑螂屋做偵測用,外圍同樣定期進行防治,以降低蟑螂再次入侵的機率。
澳洲蟑螂
Periplaneta australasiae
節肢動物門/昆蟲綱/蜚蠊目/蜚蠊科/大蠊屬
別稱 澳洲家蠊、澳洲大蠊
■ 生理特徵
澳洲蟑螂外形與美洲蟑螂相似,但體型稍小一點,體長約2.5-3.5公分,顏色呈黃褐色,翅膀邊緣有黃白色的條紋,較美洲蟑螂更鮮明。牠們的翅膀同樣發達,能進行短距離飛行。腳部強壯且帶有剛毛,幫助牠們在粗糙的表面快速移動。
■ 食性
澳洲蟑螂與美洲蟑螂一樣是雜食性,牠們會進食植物性和動物性的有機物,尤其偏好植物類的食物,如發酵的果實和葉子。此外,牠們也會吃垃圾、腐爛物質、糞便等,不怎麼挑食。
■ 繁殖力
雌蟑螂每次產下的卵鞘內含有16顆左右的卵,卵鞘孵化期約為1-2個月,幼蟲經過6-12個月的發育成長後即可性成熟。澳洲蟑螂的壽命通常為1-2年,繁殖速度與美洲蟑螂相當。
■ 棲息環境
澳洲蟑螂和美洲蟑螂都起源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這也促使了它們相似的外觀和生活習性。但澳洲蟑螂更傾向於棲息在溫暖潮濕的室外環境,如植物和花園附近,而美洲蟑螂則更喜歡下水道和室內潮濕的地方。澳洲蟑螂雖然較偏好在戶外環境生活,但偶爾也會入侵室內覓食,並躲藏於陰暗的角落、牆壁縫隙和管道內。
■ 防治澳洲蟑螂
當我們在現場勘查時,如果發現蟑螂的種類為澳洲蟑螂,就會知道接下來的戰場在外面的花圃了。因為澳洲蟑螂主要是喜歡躲藏在植物叢中,尤其是在濃密的植被或堆積的樹葉、枯木等腐爛的有機物中。經過全方面的檢查確認室內沒有孳生、群聚現象後,我們通常會建議業主定期整理修剪花園、花圃、除雜草,也可定期用熱霧空噴的方式防治。
棕帶蟑螂
Supella longipalpa
節肢動物門/昆蟲綱/蜚蠊目/蜚蠊科/姬蠊屬
別稱 家電蟑螂、家具蟑螂
棕帶蟑螂較晚開始在全球範圍內擴散,但如今它已經在許多國家成為一個令人困擾的蟑螂種類,尤其是在室內環境中。牠們尤其喜歡躲在家用電器的內部,如:電視、音響、電鍋、路由器…等,常造成電器設備的故障與損壞。
■ 生理特徵
棕帶蟑螂體長約1.2-1.5公分,顏色為淺棕色或黃棕色,背上有兩條淡棕色的橫帶,這些橫帶是其命名的由來。牠們的翅膀發達,容易受驚時飛起,但牠們的飛行能力有限,通常飛不遠,主要依靠爬行來活動。整體體型比德國蟑螂略小。
■ 食性
棕帶蟑螂是典型的雜食性昆蟲,主要以有機物為食,特別是澱粉類、糖類和油脂。此外,牠們也會進食紙張、膠水和書本等含有澱粉成分的物品。由於棕帶蟑螂喜歡溫暖的環境,所以牠們經常出現在住家環境、辦公室和家用電器裡面。
■ 繁殖力
棕帶蟑螂的繁殖力很強,雌蟑螂每次會產下約16顆卵,一生可產下多達數十個卵鞘。卵鞘的孵化時間約為1-2個月,幼蟲在6個月內即可達到性成熟。棕帶蟑螂的壽命大約為1年,繁殖週期與德國蟑螂相似。
■ 棲息環境
棕帶蟑螂喜歡乾燥且溫暖的環境,與其他蟑螂不同,牠們偏好棲息於高處,如家具後面、牆壁縫隙或家用電器內部,尤其喜歡家電中的縫隙。適應力強,能在缺水的環境中生存較長時間,因此也常出現在辦公室和室內空調較強的區域。群聚性較弱、行動較為分散,通常不會形成大型的群體,多傾向單獨活動。
■ 防治棕帶蟑螂
棕帶蟑螂會在各處零散出現,不像德國蟑螂會容易集中在食物充足的地方,在防治工作上更注重全面性,不能只處理有看到蟑螂的地方,因為真正的危害往往都在暗處,而我們也在場勘評估時就更仔細的檢查各處家具的細節,減少防治死角。
其他常見種類
花斑蟑螂
常見於花盆、植栽中,通常喜歡潮濕陰暗的環境。體型中等,成蟲體長大約2公分,身上佈滿黃褐色的花紋,翅膀退化成小葉片狀位於身體兩側,所以基本上不能飛行。雜食性,是常見於農村的一種蟑螂,房間內、廚房、儲藏室、畜牧業環境都常見到這種花色特別的蟑螂。
東方水蠊
常見於下水道、排水溝等潮濕陰暗的環境。體型較大,成蟲體長約2-3公分,顏色偏黑褐色。雌蟲翅膀退化,雄蟲有短翅但基本無法飛行。喜好夜間活動,常見於地面和排水溝,對水源依賴度高。
褐斑蟑螂
常見於家具內部、牆縫及電器設備中,喜歡溫暖乾燥的環境。體型小巧,成蟲體長約1-1.5公分,顏色偏黃褐色,翅膀較短,基本無法飛行。
黑胸大蠊
多見於排水溝、下水道及地下室等潮濕環境,偏好溫暖的戶外區域。體型較大,成蟲體長約2.5-3公分,顏色為黑褐色,雄蟲具短距離飛行能力。
蘇利南潛蠊
常見於花盆、土壤和植栽中,偏好潮濕的環境。體型中等,成蟲體長約2公分,呈棕色,翅膀發達但通常不飛行。多以植物根部為食,對農業和園藝有一定影響。
更多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