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跳蚤種類

  1. HOME
  2. 服務介紹
  3. 常見跳蚤種類

常見跳蚤種類

 

 跳蚤問題看似瑣碎,卻是影響居家與公共衛生的重要因素。無論是家中寵物、野外動物,甚至是老鼠等害獸,都可能成為跳蚤的宿主,進而讓人遭受叮咬甚至傳染疾病。跳蚤的種類不少,包括最常見的貓蚤、狗蚤,以及可能傳播鼠疫的鼠蚤,還有較少見的人蚤。每一種跳蚤都有偏好的寄主與氣候環境,卻也都具有跨宿主叮咬的能力,使得防治難度提升。多數人對跳蚤的了解有限,直到家中寵物不停搔癢或發現跳蚤叮咬痕跡時,才驚覺問題的存在。實際上,跳蚤不只是令人困擾的吸血蟲,更是潛在的傳染病媒,唯有從專業防治宿主驅離兩方面同時著手,才能真正有效控制跳蚤族群。

 

 跳蚤依寄主的不同可大致分為幾種,包括貓蚤Ctenocephalides felis)、狗蚤Ctenocephalides canis)、鼠蚤(如印度鼠蚤 Xenopsylla cheopis)以及人蚤Pulex irritans)。每種跳蚤不僅有其偏好的宿主與氣候環境,也可能成為疾病的傳播媒介。

 

 

常見跳蚤種類


貓蚤

Ctenocephalides felis
蚤目/蚤科/櫛頭蚤屬
亦稱 貓櫛頭蚤

■ 主要宿主

 目前最常見、分布最廣的跳蚤種類,主要宿主是家貓,尤其是小貓比成貓更容易被寄生。不僅常見於貓身上,也常寄生於狗,並能在其他食肉動物與雜食動物身上生存,是台灣家庭與環境中最普遍的跳蚤類型。雖然人類有時也會被貓蚤叮咬,但通常不會形成大量寄生。 

環境偏好

  貓蚤偏好溫暖潮濕的氣候,因此在台灣幾乎全年活躍,尤以春夏交替之際最為猖獗。

傳播疾病

  除了會引發跳蚤過敏性皮膚炎外,貓蚤還具有高度醫學重要性,常被用於研究。貓蚤可能傳播巴爾通氏菌(如貓抓熱)、犬小條蟲(Dipylidium caninum)、甚至鼠型斑疹傷寒等疾病。雖然少量寄生不一定會對貓狗造成嚴重危害,但其潛在傳染風險不可忽視。

 

狗蚤

Ctenocephalides canis
蚤目/蚤科/櫛頭蚤屬
亦稱 狗櫛頭蚤

■ 主要宿主

 主要宿主為狗,是狗身上常見的跳蚤種類之一,也可寄生於其他犬科動物,偶爾會寄生在貓或其他哺乳動物身上。雖然人類也有可能被叮咬,但通常不會形成大量寄生。與貓蚤在外觀上十分相似,但在顯微鏡下可藉由頭部形狀區分,狗蚤的頭部前端較圓。 

 環境偏好

 狗蚤相較貓蚤更喜歡涼爽乾燥的環境,在歐洲或東北亞等較冷地區較為常見。台灣氣候溫暖潮濕,因此狗蚤的分布與活動相對較少。 

 傳播疾病

 狗蚤可能傳播犬小條蟲(Dipylidium caninum),若宿主吞下受感染的跳蚤,可能導致體內寄生蟲感染。此外,也可能引起跳蚤過敏性皮膚炎,對狗或其他宿主造成搔癢、紅疹等不適反應。

 

鼠蚤

Ctenocephalides canis
蚤目/蚤科/客蚤屬
亦稱 印度鼠蚤 東方鼠蚤

 

■ 主要宿主

 主要寄生於各類鼠類,特別是屋內的家鼠(如溝鼠、屋頂鼠)以及野外的嚙齒動物,也可能叮咬人類。牠們通常出現在鼠群密集且環境衛生不佳的地區,是歷史上最惡名昭彰的跳蚤種類之一。自然界中常以「鼠-蚤-鼠」的方式維持病原循環,鼠類為主要傳染窩宿主,跳蚤則作為傳播媒介。

 環境偏好

 偏好乾燥炎熱的氣候,尤其在氣溫介於20—25°C之間的區域最為活躍。常見於老舊社區、倉儲空間、垃圾集中地與鼠患嚴重的建築周邊。若人類與鼠類同住或鄰近,則感染風險會大幅提升。

 傳播疾病

 是鼠疫(Yersinia pestis)與地方性斑疹傷寒(Rickettsia typhi)的主要傳播媒介,也可能攜帶人體絛蟲(如短膜壺藓絛蟲 Hymenolepis nana、縮小壺藓絛蟲 Hymenolepis diminuta)。病原體一旦進入跳蚤體內可終生存活,使其成為極具風險的公共衛生威脅。 

 

人蚤

Pulex irritans
蚤目/蚤科/蚤屬

■ 主要宿主

 主要寄生於人類,亦可叮咬及其他哺乳類動物,甚至鳥類現代社會中已較為少見,但在衛生條件較差或人口密集的地區仍偶有發現。人蚤叮咬人類皮膚後,常引起紅腫、搔癢與過敏反應,少見大規模寄生情況。 

 環境偏好

 對環境的適應力強,可在乾燥與潮濕環境中存活。多出現在居住擁擠或清潔不佳的場所,較不具季節性活動高峰。因為寄主多樣,也偶見於農舍、家禽場或野生動物活動頻繁的環境。

 傳播疾病

 目前未被確認為重大傳染病的主要媒介,但有潛在傳播風險,例如與某些細菌、病毒或寄生蟲有關聯。人蚤也可作為犬復孔絛蟲(Dipylidium caninum)的中間宿主,對人畜健康構成潛在威脅。

 

 


 

 跳蚤是全年可見的外寄生蟲,會根據不同的宿主區分為不同種類,也就是所謂的「專一性」——像是貓有貓蚤、狗有狗蚤、在人身上則可能是人蚤。不過,跳蚤偶爾也會跑錯宿主,這種情況在寄生蟲學上被稱為「迷入」。例如當狗蚤找不到狗,或誤入人類生活環境時,牠們有時也會短暫叮咬人類,吸幾口血以求生存。雖然這類跳蚤通常無法在非主要宿主身上繁殖,但迷入行為仍可能造成皮膚紅腫、搔癢,甚至引發跳蚤過敏性皮膚炎。

 

 雖然跳蚤對宿主與棲地條件有偏好,但牠們具備一定程度的「跨宿主」能力,也就是說,當原本的宿主數量減少,或環境發生變化時,牠們可能轉而叮咬其他動物甚至人類,進一步造成疾病傳播。從寵物衛生管理、專業驅蚤防治到野生動物控制,每一環節都缺一不可。

 

 

更多相關資訊

 

 

加入好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