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蠹蟲/蛀蟲

  1. HOME
  2. 服務介紹
  3. 粉蠹蟲/蛀蟲

粉蠹蟲/蛀蟲

 當家中的地板、木料家具突然冒出一堆堆細木粉屑,且表面發現有許多小孔,那您的家具木料可能受到了粉蠹蟲的危害。啃食木料家具的是粉蠹蟲的幼蟲,羽化後的成蟲會飛行。成蟲僅負傳宗接代的任務,對木料不具危害,但幼蟲發育期間在木料內蛀蝕,常造成木頭內部呈現海綿狀之破壞,嚴重時會影響木料之結構。

 

如何分辨粉蠹蟲跟乾木白蟻?

 這兩種害蟲都會在木板上留下小洞,但觀察方式略有不同。乾木白蟻的洞通常較少,因為牠們會在巢內集中處理排遺,再從特定孔洞推出,日積月累會在洞口下方形成細碎如沙的糞粒堆。相較之下,粉蠹蟲屬於「一蟲一洞」的類型,每一隻幼蟲羽化離開時,會從木材內部往外挖出一個出口孔,因此蟲洞數量較多、分布也較隨機。

 

 

為什麼要防粉蠹蟲?


 雖然粉蠹蟲不至於像白蟻那樣造成整體結構崩壞,但牠們不只在木板內部啃食,羽化時也會在木材表面留下密密麻麻的小孔,不僅影響裝潢的美觀與質感,也會讓人誤以為裝潢年久失修。更重要的是,這些小孔會破壞木材的密合性與防潮性,使裝潢更容易吸濕、發霉,進而加速老化與損壞

 

粉蠹蟲可潛伏兩年以上

 粉蠹蟲的幼蟲期確實可長達2年以上,尤其在低溫乾燥條件下發育更慢,木材初加工時若未經高溫乾燥處理,最容易成為蟲卵潛伏的環境。

 所以當你看到木板表面出現一個個小洞和散落的木粉時,這通常不是剛發生危害而已,而是早在兩年多甚至更早以前,粉蠹蟲的卵就已經藏在木材裡了。這段時間裡,牠們以幼蟲的型態住在木頭裡,慢慢咬食木材當食物,但表面幾乎看不出異狀。

 等到幼蟲羽化成成蟲時,才會從木頭裡往外挖一個出口,這時才會在洞口附近出現細粉。這些粉末是粉蠹蟲幼蟲在木材內部取食纖維質時,將木質素等難以消化的部分排出或推擠出來形成的。粉蠹蟲的腸道無法完全消化木材,因此吃過的木屑會以非常細緻、像麵粉一樣的狀態堆積在蟲孔附近。

 

粉蠹蟲從哪裡入侵木材的?

 樹木在林間生長的過程中,表面傷口或枯枝部位容易吸引昆蟲產卵。粉蠹蟲會趁機將卵產在樹皮裂縫木質內部的微細孔洞中,等孵化後,幼蟲會直接躲進木材內部開始啃蝕。粉蠹蟲的幼蟲能在木材內部生存很久(常見為1.5~3年),這段時間幾乎完全不會外露或產生明顯跡象,直到牠羽化成蟲、準備出來交配時,才會從木材內部鑽出。如果這些被蟲卵感染的木頭,在加工成建材時沒有經過高溫處理,就無法殺死潛伏的蟲卵,於是這些蟲就這樣被「包進板材裡」,跟著木材一起進入室內使用。

 比如一般裝潢和家具常使用的「木心板」,中層是用許多實木條拼接,每一條木料都可能來自不同的樹種與來源,只要其中有一塊木料在砍伐前或加工後未經高溫乾燥,就有可能殘留蟲卵或幼蟲。市面上的木心板品質參差不齊,尤其是較便宜的板材,常使用回收木料或混合等級低的木材,更容易帶入隱藏蟲害。木心板內部有空隙或拼接縫,這些空間有利於粉蠹蟲幼蟲潛伏與移動,也比較不容易被察覺,就算外表貼有裝飾貼皮,裡面已經被啃蝕也不容易發現。

 從實務案例來看,粉蠹蟲最常出現在可彎曲的夾板天花板的壓條上,像是圓弧造型或裝飾線條這類區域。這些板材通常較薄,密度也剛好適合幼蟲孵化與在木材中掘洞活動。此外,這些位置多半屬於裝飾用途,較少被注意,就算開始出現粉屑,也不容易立刻被發現。

 

 

粉蠹蟲的防治方法


 只要看到木材表面冒出白色細粉,常見的處理方法大致可分為三種:熏蒸、注射藥劑、或表面塗佈。

  • 熏蒸:適合在板材還沒施工之前做,一次性處理整批材料,藥劑滲透力強,效果不錯,但費用高、且需要有適合的場地,人員也得暫時撤場配合作業。
  • 注射:目前主流的防治方法,針對明顯出粉的地方,每隔兩三公分鑽孔注射。此法的缺點是會留下很多鑽孔,所以不適合在大片裝好的木板上處理。使用此法防治能處理掉六到七成的孳生點就算成功。
  • 塗藥:必須在木材還未加工的裸木狀態才能使用。如果木頭已經上漆,藥劑就難以滲透,單靠塗抹其實效果有限。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方式都只能針對已經冒出蟲粉的地方處理,對於還沒出現蟲洞、蟲還躲在木頭深處的部分,是無法偵測也無法防治的。

 

根本解法:換掉整塊木板

 遇到嚴重粉蠹蟲蛀,最乾脆的方式還是把整塊板材換掉,可能比花錢做化學處理更省事也更有效。尤其是當蟲孔密集受害面積大時,光靠打針或塗藥不但花錢、花人力,還未必擋得住之後持續孵化出來的粉蠹蟲。

 不過,新的板材如果在倉儲或運送過程沒做好把關,粉蠹蟲還是有可能混進來。這時就需要提前跟設計師或木工討論好後續的保固與責任分工,以免裝潢完成後才陸續冒出問題,不但破壞成品,還會產生維修與責任爭議。建議在工程初期就釐清雙方權責,有需要的話也可加入材料檢查、防治紀錄等流程,預防後患。

 

粉蠹蟲通常不會只有一次性的防治

 粉蠹蟲的生活史具有潛伏性,蟲卵或幼蟲可能早已藏身於木材深層,即使初期防治處理看似有效,仍可能在數週甚至數月後,陸續出現新的蟲孔與粉末。實務上通常是採取持續監控逐次補強的方式來應對,只要有新粉出現,就需要再次進行局部處理,如打針或塗藥,視情況調整策略。這也意味著,粉蠹蟲可能需要不定期多次防治,才能逐步控制並降低蟲害風險。

 

 

 

防治案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