蛾蚋

蛾蚋

 蛾蚋(Psychodidae)是一種身上披滿絨毛的小蛾,都市中常見有星斑蛾蚋白斑蛾蚋。幼蟲主要孳生在含有腐敗有機質的積水處,如淤積排水溝、化糞池、水糟等,一些有機質較高的積水容器/環境中也能發現幼蟲的蹤跡。

 蛾蚋的一生分為四階段卵→幼蟲→蛹→成蟲,成蟲會將卵產在具豐富有機質的環境,如社區常見的化糞池污水池或是水溝等等,幼蟲孵化後就以這些有機質為食物。

 蛾蚋成蟲屬惰蟲,不擅飛行,只在受到干擾時才會短距離飛離原地。蛾蚋羽化成蟲後的任務就是傳宗接代,基本上不再進食,也不會叮咬人類,屬於騷擾性害蟲

 

 

為什麼要防蛾蚋?


 防治蛾蚋的主要原因在於牠們具備一定的衛生風險。蛾蚋全身布滿細毛,容易沾附污水中的病菌,尤其常見於化糞池、排水口、污水井等骯髒環境中孳生。蛾蚋的飛行能力不強,行動範圍有限,因此傳播疾病的風險相對低於如蚊子、蒼蠅這類害蟲,但如果牠們數量增加,仍可能間接污染食物、器皿或其他接觸面,對環境衛生構成威脅。

 在社區大樓的地下室,蛾蚋特別容易孳生於排水溝、汙水管道接縫或化糞池等環境。這些區域長期處於陰暗與高濕狀態,且容易有有機質累積清潔不確實等問題,為蛾蚋的繁殖提供了理想環境。一旦數量增加,即便牠們主要停留於地下空間,也有可能隨著管道、電梯井或樓梯間移動至住家樓層,不僅造成住戶心理不適,也讓社區公共區域的清潔形象受到影響。因此,對於社區大樓而言,定期檢查地下設施與落實清理,是預防蛾蚋大量孳生的重要日常工作。

 

蛾蚋為夜行性昆蟲

 蛾蚋主要在傍晚至清晨這段時間活動,是典型的夜行性昆蟲。白天牠們大多潛伏在排水孔邊緣、磁磚縫隙、水管內部等潮濕陰暗的地方,不容易被注意到。即使偶爾在白天看到牠們停在牆面、鏡子或玻璃上,那通常只是靜止不動,並非活躍期。到了晚上,牠們會開始飛出藏身處,由於牠們具有趨光性,夜間若室內有光源,也可能吸引牠們靠近。

 

蛾蚋的孳生源

 蛾蚋的幼蟲偏好孳生在含有有機質的生物膜中,這點與蚤蠅非常相似。這種生物膜常見於排水孔、汙水管道、水井內壁或化糞池邊緣,由黏滑的微生物、污泥與腐敗有機物組成,不僅保濕性強,也提供了豐富的養分,正是蛾蚋幼蟲成長的理想環境。

 蛾蚋的幼蟲對環境的濕度與有機物濃度高度依賴,通常潛伏在難以清除的黏膜層中活動,這些地方也通常無法藉由日常清潔就處理得很乾淨。也因為這樣,單靠表面清潔往往無法根除蛾蚋,必須針對管道內層或排水裝置的死角進行徹底處理,甚至使用針對生物膜的除垢劑或高壓水柱,才能有效破壞蛾蚋幼蟲的孳生環境。

 

 

蛾蚋的防治方法


環境整頓法

 要讓蛾蚋不再孳生,關鍵在於改變牠們原本仰賴的潮濕、有機質豐富環境。

  • 定期清潔 - 排水孔、排水管道及污水系統,尤其是內壁上附著的生物膜和黏滑的有機污泥,這些正是蛾蚋幼蟲賴以生存的地方。若肉眼看不見,但能聞到排水孔有異味,往往就是生物膜正在滋長的訊號。此時可考慮使用具分解油脂與有機物功能的管道酵素清潔劑,協助分解堵塞與蟲卵附著物。
  • 環境通風 - 蛾蚋偏好悶濕的環境,若地下室、浴室、或廚房濕氣過重,可加裝排風扇定期開窗通風,甚至使用除濕設備,讓環境不再利於蟲卵發育。
  • 裝潢維護 - 別忽略裝修或設施老化帶來的細縫與積水點。牆角破裂、磁磚脫落、老舊水管連接處若出現微漏,都可能讓水分滲出、形成新的孳生點。

 

化學防治法

 我們的化學防治法除了噴藥以外,還會適度投以昆蟲生長調節劑,並運用合法環境用藥針對蛾蚋孳生源處進行噴灑,同時也可針對成蟲活動空間噴灑,可快速並大幅降低其族群密度,就能有效控制蛾蚋數量。

 

物理防治法

  • 光隔絕法 - 由於蛾蚋具有趨光性,尤其在夜間會被室內燈光吸引,因此在夜晚可減少不必要的燈光外洩,例如加裝門縫遮光條、關閉不必要的窗燈,能降低牠們被吸引至室內的機會。對於地下室或外接排水孔,有時可考慮遮蔽式燈具或改用波長較低的照明方式,也有助於減少吸引。
  • 紗窗與蚊帳 - 防止蛾蚋進入室內的基本手段,雖然蛾蚋體型小,但並非微型昆蟲,一般細網紗窗即可有效阻擋。若室內有通風需求但擔心蛾蚋進入,也可加裝可掀式的紗窗設計,方便清潔又能防蟲。
  • 捕蟲燈 - 在室內或半開放空間,捕蟲燈也是常用來觀察與減量蛾蚋成蟲的輔助工具。此類裝置通常使用特定波長的燈光吸引蛾蚋靠近,再透過內部黏蟲紙將其黏附捕捉。適合用於食品加工區、廚房、地下室等場域。當蛾蚋密度高時,捕蟲燈不僅有助於抑制族群,也能作為監測工具,觀察防治前後的蟲數變化情況。

 

 

防治案例


 

Top